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019-07-01 07:05:04 626

X X职业技术学院

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0193月修订)

为了推进我校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参照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此修订本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精神为指导,参照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依据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特点,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开发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配置优化多方资源,以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改革策略,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确保现代学徒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需坚持以下原则。

1、政行校企合作原则

各专业要以产业学院为平台,依托专业(群)职教联盟,以协同共赢为合作的利益平衡点,深化政行校企间的合作,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指导思想,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工学结合原则

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程的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双导师课程教学安排与答疑、学徒任务训练与学业成绩考核和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等均要以满足学徒边工边读的需求为主要依据,以体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特色。

3、因材施教原则

现代学徒制生源复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生源岗位的不同,要对生源进行深度分析,按照“宽基础、多模块”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宽基础”是指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要能满足多个岗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需要,“多模块”包括是以特定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学徒可自行选择其中的某一模块。同时考虑学徒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开设拓展自选课程。

4“双证书”原则

各专业在专业课程开发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把学徒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把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徒出师(毕业)的标准。

5、岗位成才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学标准和学徒学业考核标准的制定均要以岗位用人标准和岗位晋升考核标准为依据;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着手,在岗培养要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要与岗位生产过程相结合,以适应学徒在岗学习;教学过程管理手段和教学质量评价要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结合,以适应在岗培养教学的需求。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不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全盘否定,而是根据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和学徒岗位成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其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

1、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岗位人才为根本,以行业岗位用工的基本标准为依据,参照国家和地方职业资格规范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2、学制规定

现代学徒制的生源主要有三大类、两种招生方式,按照招生的方式不同其学制分为2年制和3年制。自主招生的学徒一般学制为2年;应届高中毕业招生的学徒学制为3年。从企业员工中招生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学徒,可实施弹性学制,出师毕业的年限为2-8年,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规定学分的达到毕业条件的准予出师毕业

3、课程设置与开发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包括“两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和企业公文写作等),“两课”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制定教学计划,但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手段等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二是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必须以行业工作岗位的通用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每位学徒必须掌握所有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三是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每个专业必须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供学徒进行选择,必须采取师带徒岗位培养。四是拓展自选课程,学徒自由选择,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是,必须结合学徒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注重学历教育与岗培训教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第一步,专业岗位调研,明确专业所服务的主要岗位(群)。第二步,专业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主要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第三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点。第四步,依据学科知识逻辑,或者是工作过程设置或开发专业基础课程,构建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第五步,根据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或开发专业企业课程,构建多个可供学徒自由选择的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第六步,设置不分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包括“两课”,构建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并设学徒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专业教学课程构成表。第七步,按照企业的生产或工作过程确定开课次序,以构建成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可分为在校培养和企业在岗培养。在岗培养必须要设置或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并打破学科框架体系框架,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校培养要设置或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合作企业的需求,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或者是基于知识逻辑的专业课程体系。

4、授课方式

现代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主要分为四种:集中讲授、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集中讲授主要适用于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企业培训主要是企业专题讲座、企业生产岗位或实训场地等场所的实操演示;任务训练主要是课程中设计的若干个训练任务,学徒在岗位工作中独立完成的任务训练;岗位培养主要是在企业岗位进行的“师带徒”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企业导师指导的实践教学。

5、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在企业课程教学点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采取导师组负责制,主要由1名学校导师,若干名企业导师组成,以学校导师为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课程理论教学与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负责课程岗位技能教学与考核;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拓展自选课程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岗位培养。

6、学徒学业考核

“现代学徒制”考核包括课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课程考核的原则是突出对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笔试,面试,任务考核,业绩考核等,但必须具有可以存档的原始资料;综合考核(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原则是针对工作岗位出现的生产故障、技术难点,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基本的方式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学徒三方共同选题,双导师共同指导学徒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其中学校导师负责论文的框架、格式和理论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具体岗位技术技能的指导。

7、审批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由各二级院系负责组织,专业负责人执笔,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或修订,二级院(系)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集体研究审定,二级院(系)负责人签章,报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核批,教务处备案实施。

四、内容说明

1、学时规定

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80100学分,教学活动总学时一般在14401800左右,其中实践教学学时(含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占总学时比例不低于60%

2、学分计算

理论教学以学时为单位计算,每18学时为1个学分;实践教学以周为单位计算,每1周(折合20学时)为1个学分。

、其他说明

1、经批准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应保持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得更改。特殊情况确需做少量调整,须由专业负责人按学院有关制度提出书面报告,经二级院(系)负责人签字同意,教务处审核,经主管教学副院长批准后实施。对于涉及全院性实施计划调整,必须报请院长办公会批准后方可执行。

2、本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