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金刚和他的师傅。
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观西诺控股集团。
黄岩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浙江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金刚,今年18岁,穿着西诺控股集团的员工制服,脸上稚气未脱。去年,在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读高二的他和30多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学校开设的“西诺工匠班”。经过笔试、面试,最终有16名学生脱颖而出,他也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并成为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的第一批学员。
谈到现代学徒制,金刚笑着说:“比较安心,不用担心就业的问题了。”作为企业的一名学徒,企业会更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可以踏踏实实地把精力放在学习职业技能上。
像金刚这样有着这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并非个例。在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再到校外企业实习,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不仅获得理论和经验知识,也在校外实习中逐步积累经验,成长为一名“工匠”。
校企联动合作双方互惠互利
在西诺控股集团电火花车间,金刚正在师傅张军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去年5月,金刚和“西诺工匠班”的学生们一起“入职”公司,“企业给每个在车间实习的学生安排了一名师傅专门培训岗位技能。”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办主任张秀国说。
从事数控车床工作已有五六年的张军建说:“以前带的徒弟,技术水平知识参差不齐,不像这些学生,有理论知识做基础,上手很快,经过短期培训就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跟现场实践能结合起来,很快能独立完成工作。”
合作也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西诺控股集团工艺部部长周春虎告诉记者,现代学徒制的一大好处就是把学生到企业的培育周期缩短了,“原来学生毕业以后到企业需要半年才能出师,现在把学生培养由学校和企业提前进行到工厂进行一对一培训,缩短了企业培养员工的周期,企业的培训成本降低了。”
无独有偶,1月25日,黄岩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浙江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校企合作签约暨授牌仪式在浙江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内举行。“今年,学校组织了70多名物流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黄岩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培训处主任陈涛说,“既解决了企业春节期间用工难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的机会,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双师共导”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4月17日,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3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西诺控股集团参观电火花车间、精密加工车间、数控车加工车间等车间。在参观结束后,学生们需要谈一谈参观的感想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去年,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西诺工匠班”“永高精英班”企业冠名班,共招收48名学生。“今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开设了‘天翀雏鹰班’。”张秀国说。
招收来的学生如何培养?校企双方在招生、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管理考核等方面都有话语权。“去年开始试点时,我们就与西诺控股集团进行了多次沟通。”张秀国说,企业也参与到冠名班的学生选拔过程中,并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实施教学。
为实现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企业实习期间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课程培训规划表,每周二下午,“西诺工匠班”的学生接受来自企业讲师的安全生产教育,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规章制度,同时,还配备了师傅教授企业生产工艺,其中包括数控设备操作技巧、模具组装工艺、模具检测技术等课程。
除了企业送“教师”入校园,校内专任教师也与企业“结对子”,每年,专任教师都会到企业锻炼,“我们通过送教师到企业锻炼,使老师在岗位上得到历练,提高教学技能。”张秀国说。
发挥优势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2017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包括7个方面30项政策。今年2月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接连出台,凸显了将产业资源引入职教体系的紧迫性。“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体,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区教育局职业成人教育科科长周一康说,“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中,学徒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这样的培养方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学生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如今,在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就业率为100%。张秀国说:“我们学校合作的企业多为本地的大型企业,接下来,我们有计划将校企合作拓宽到中小型企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一方面主动适应企业所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可谓是合作共赢。”陈涛说,“接下来,我们将与企业多沟通,多联系,在管理上更加细化。”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中,要注重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衔接,通过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技能大师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技能指导,弥补学校高技能师资的不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周一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