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两个高端打造本科职教专业
前言
当前,本科职业教育正处于起好步、开新局的重要阶段,在办学方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问题上亟待强化政策引导。近一段时间,教育部持续加大本科职业教育政策供给,在发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后,紧接着出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简称《目录》),解答了本科职业教育要办什么专业的重要问题,为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成为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举措。
01《目录》修订突出本科职业教育的引领
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产教对接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奠定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支撑。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落实到办学层面,首要的应是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有效对接、教育内容的上下衔接、教育模式的一以贯之。要实现这些要求,建立一体化设计的专业目录是必然选择。
自2019年以来,按照国家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分两批设置了80余个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形成了初步指导目录,但专业总体数量偏少,且专业门类不齐全。
新修订的《目录》尤其重视本科职业教育在一体化目录设计中的引领作用,在19个专业门类中均设置了符合“十四五”产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理顺了这些本科专业与专科专业、中职专业的接续关系,专业数量达到了247个,与初步指导目录相比,新增167个、更名39个、保留41个,调整幅度达到260%,在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中调整力度最大,体现了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目录》的发布,一方面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专业”这个关键链接,夯实了体系内涵,成为体系纵向贯通的坚实纽带,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对本科职业学校而言,既是政策“及时雨”,又是发展“指南针”,不仅解决了在即将开始的招生季设置新专业的燃眉之急,而且通过研究专业目录设置方向,为未来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准绳。
02推进专业群内部相互支撑外部有效协同
一直以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扎根制造产业,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校紧密对接装备制造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组建了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信息技术为主干,以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架构,推进专业群内部相互支撑、外部有效协同,提升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了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互通衔接。学校所有专业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68%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
在本科专业遴选建设上,学校建立校本标准,严格设置条件,在优势专科专业基础上升级打造本科专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孵化培育新兴本科专业。在《目录》指引下,学校计划首批培育设置25个本科专业,经过一年多的重点打造,25个专业全部达到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15个专业条件完全达到校本标准,另外10个专业正在抓紧对标建设。同时,学校强化制度建设,出台了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专业建设规划等制度文件,保障了本科专业建设的有序推进。
学校围绕着打造专家型“双师”教学团队的导向,聚焦“高层次”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加大师资引培力度,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教学名师,形成了支撑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引进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人才,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应用型博士等技术技能人才,聘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孙景南、国家级云锦工艺美术大师金文等11位技能大师,7位“全国技术能手”,应用型博士200余人,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骨干90余人。
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遵循“做学合一”的培养路径,学校探索建立以技术为纽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机电工程专业群为例,围绕装备制造生产全过程,从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出发,结合适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梳理岗位需要的关键技术,组建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协同建设,推进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聚焦智能装备,支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聚焦精密加工领域,支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领域装备设计与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聚焦智能生产过程管控,支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制造过程信息化,整体推动专业群提档升级。机电工程专业群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校企混编进行教材开发、共同授课,开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03本科职教专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聚焦两个高端,推进专业提档升级。当前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不断转型升级。不是所有的产业岗位都需要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学校要根据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确定合适的专业办学层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来讲,办本科专业要瞄准两个高端:一方面是传统专业升级要瞄准产业高端,推进专业建设向服务智能制造提升;另一方面是新兴专业设置要瞄准高端产业,依托原有专业优势积极拓展新的专业方向。同时,对接新兴技术,推进专业数字化融合。探索建立二级学院、专业群和专业互通衔接的有效机制,在原有纵向体系基础上,建立相对灵活的以专业群为基础、以跨学院的人才培养项目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的横向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纵横交错、协调高效的专业建设柔性管理体系,实现专业(群)间的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技术互补。
强化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基础。本科职业教育要坚持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模式,面向产业动态、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和职业能力来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要防止出现课程设计仅面向当前工作任务,而无法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容变化的情况,不仅要精准分析现有岗位,更要把握岗位变化情况,建立健全课程内容随职业岗位要求及时更新的有效机制。
推进“三教”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型双师队伍,在职业素养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术理论上具有研究能力和深厚积淀,在实践能力上具有运用工程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扩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形成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把企业新的技术和工艺带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
二是着力开发高质量本科职业教育教材。积极运用AR、VR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探索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开发形式。
三是推进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本科职业院校、技术输出型企业、技术应用型企业结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联盟,本科职业院校负责基本技能培养、实训基地负责核心技术培养、人才需求企业负责岗位技能培养,实现三方利益共赢。
构建标准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牵头开展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试点学校评价体系与标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各类研究。针对已设置本科专业,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建成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根据一体化专业目录要求,做好中、高、本衔接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为建立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利用“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等平台,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标准,为世界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方案。